兩歲三個月之第二趟美國探親

恍然發現七月默默地空白,從六月托嬰畢業在美國一個月回來以後隔了一週上幼兒園,總算慢慢找到新的生活步調有多一些安靜的時光。與去年搭長途飛機和在美國一個月比起,寶寶大了一歲,多了些溝通能力,最有感的差別還是疫情後的自由生活。去年夏天還沒完全解封,也不希望在國外染疫,做很多事會特別小心,也幾乎沒出門。這一次帶了寶寶參加三次當地體操課、很久不見的朋友一家開小飛機從別州來訪、親戚聚會、不同遊樂場、懷舊的兒童樂園、第一次海灘玩沙、和婆婆參加圖書館拼圖比賽,好多難忘的記憶。

長途飛行

帶小小孩搭 15-16 小時到紐約的長途飛機,對每個人身體和心理都是很辛苦的。加上從紐約機場到先生家仍有三小時車程,去程遇上半夜機場道路施工、回程在紐約市區段塞車,每一次到家都有如釋重負的感覺,也需要休息好幾個禮拜才有動力計劃下一趟旅行。

六月中開始高價位

去年疫情仍未解封,今年的機票價格回到以往的趨勢,我們來回兩趟也幾乎是全滿。觀察機票一陣子,6/15 之後暑假起飛的價位開始高漲,一直到開學。學齡前孩子沒有進度壓力,我們選在最後一天啟程,當天寶寶托嬰畢業典禮,三點一睡完午覺接回家搭機場接駁(KKday 機場接送可以加 200 元汽座)搭晚上的飛機。兩歲開始已須買座位八折價,一家人的機票價差滿可觀。

兩歲座位

去年寶寶一歲初我們帶汽座,這一次在兩趟東京短程飛行後,可以自己坐好繫安全帶了。我們有帶充氣腳墊,但不能在走道座位用,若同排有其他旅客也不方便使用。回程的班機全滿,也因為飛行時間在半夜我們忘了前兩天起床 check-in 選位,座位被散開排在另一位靠窗旅客旁,只能客氣詢問換座位,對這位旅客很感謝。

漫漫旅程

寶寶平時是只有刷牙時間看電視不到十分鐘,但長途飛機我們讓她看到飽。她特愛機上電視的 Happy Feet 2, 我們也準備了巧虎和 Netflix 一些離線卡通。兩歲寶寶很堅持只看特定的卡通,也看不太久,只有喜歡的幾集巧虎能整個目不轉睛看完。通常第一餐在起飛兩三小時內會上,結束後開始關燈,凌晨時間寶寶也累了,睡著後我們也馬上入睡。去程睡得較長,起床剩三小時,但回程剩五小時,寶寶沒有睡到平常時數,卡通也看不耐煩,很需要耐心安撫。可能寶寶體質關係,有一兩次亂流或較晃動的時候,寶寶咳一咳接著吐,前兩次我們嚇壞了,還需要換全身衣物(備用衣物必備),之後我們一聽到咳聲就嘔吐袋準備好。去年寶寶都沒有吐的狀況,但今年坐婆婆的車也吐了一兩次,可能與我和自己媽媽類似是暈車體質。

時差魔王與睡眠變化

每一次長途飛行後都需要至少一個禮拜恢復調時差,我自己是快一週才能自然撐到晚上十點以後就寢。也許是環境不安感或其他原因,行前寶寶可以自己嬰兒床滾滾入睡也不常夜醒,這一趟開始無論小睡或長睡眠都需要大人在同個房間陪到睡著(否則是很嚇人的尖叫大哭),長睡眠入睡後若不在同個房間也很常夜醒,為了避免吵到公婆,決定還是在美國都同房。回臺灣自己的房間和嬰兒床後,依然需要陪睡和夜醒陪睡,目前有進步到大人可在門外坐著入睡。

貴賓室

因為一張旅行信用卡(美國很熱門的 Chase Sapphire)有免費 Priority Pass 特定貴賓室招待,桃園機場的貴賓室體驗非常好,這幾年我們行前都會去,Plaza Premium 和 Oriental Club 都很好看候機室距離,今年也有在淋浴間幫寶寶簡單擦個澡。去年美國紐約 JFK 的貴賓室可能因為疫情配合的時間沒對上,今年多了一些選擇。因為紐約飛台灣班機都是凌晨時間,滿多貴賓室在半夜十二點前關門,但還是有一兩間開到登機時間左右。有貴賓室的等待真的輕鬆很多,大家吃點東西有專屬廁所換尿布,迎接可怕的長途飛行。

體操課

因為這一趟待一個月,公婆有實體工作我和先生也須遠端工作,前兩週我們輪流帶寶寶,後兩週婆婆請假幫忙,我帶了寶寶體驗一週的體操課。行前查了先生家附近的親子活動,兩歲的選擇非常少,距離又近的只有一間 My Gym,和超市和巧克力店開在一起很方便。一個月 $109,首週體驗價 $29,課程無限上。雖然有不同類的體操課,對兩歲而言大同小異只有年齡層的差別,我們體驗了三堂。在臺灣也帶寶寶上過兩次體操課,美國的風格真的很不一樣。臺灣多是有不同關卡的設計,每個小朋友排隊過關幾趟。這裡的兩歲課幾乎都是很自由的玩樂,通常有 1-3 位老師帶幾個小活動像是唱歌、玩偶說故事,也會排一些關卡,但完全沒有期待要做什麼。開放空間擺了幾坐溜滑梯和一個跳床球池,不少小朋友在旁邊玩自己的。寶寶最愛的莫過於鞦韆時間(天花板懸吊式),回台後帶她去體操課還會問有沒有鞦韆。

語言轉換

寶寶出生以來我一直是和她說中文,平日也在托嬰中文的環境,只有先生在家會說英文。這一趟美國行讓我有些反思,因為寶寶太習慣中文,在美國一直是跟每個人說中文,除了先生大家都霧煞煞跟她笑笑似懂非懂,婆婆帶她兩週也常需要先生翻譯。之前因為一歲半還有點擔心寶寶語言,希望寶寶先學好中文母語,自從快兩歲開始語言爆發後,覺得該是時候跟她說不同語言,因此從美國回來後也與先生一樣和她說英文,之後回美國探親會更好溝通。心裡其實有些遺憾,如果我台語也流利的話,會更希望給她台語環境保存這份土地的語言,或許日後上學會有台語課可以學(我的全公立學校成長經驗完全無台語課)。和歐洲同事聊過,剛好同事也是雙語家庭,三歲孩子也是有強勢語言,即使到另一個語言母語的國家還是講強勢母語,但其實都聽得懂。

墨西哥餐廳

先生一家人一直都很喜歡墨西哥菜,我也是在舊金山開始愛上墨菜,這次我們發現墨西哥餐廳也很適合寶寶。我們與寶寶試過三家不同餐廳,一間是連鎖 Chipotle 外帶 kids meal 但是味道非常鹹(可能看店家),兩間是當地的餐廳,也都有兒童餐和餐椅,軟 taco 有牛絞肉和黑豆番茄飯很適合寶寶。

總結

回到臺灣後,最不習慣的還是交通,雖然剛回來一個月覺得明顯有不少車會禮讓行人很開心,八月底卻又有感回到以前的行人地獄。這一趟美國行,看到不同文化的育兒差異,也會提醒自己少些擔心,做更快樂寬心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