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半第一次的分別—疫情出差

任職的公司全球遠端,往年靠著一年至少一次 meetup 聚會聯繫同事的感情,因疫情停擺了兩年多。雖然是出差,主要目的是社交,有正經的開會也有工作外的活動,我在兩年疫情後再度飛長程到加拿大(每次地點國家大都不同)。可惜這趟旅行還是受了疫情影響,接近尾聲時同事陸續確診,回台也仍須面對唾液 PCR 篩檢和隔離政策的壓力。第一次與寶寶分離,也因此結束一年半的親餵,在行前一週就這樣結束了,好在寶寶一直吃得好,提前一週斷奶讓她不會瞬間太多變化。

女兒在行前一天很不巧地開始發燒咳嗽,篩了幾天全家都是陰性,大人無症狀,在猶豫多時後決定照常出發。早上七點啟程前到寶寶房間看她,進房聲音讓她起床也順道幫她換尿布。出發前幾週我不時跟她提到媽媽九月要去加拿大,不知一歲半的她懂嗎?換完尿布在門口推行李出門,她放聲大哭,我也不禁在路上掉淚,心情百感交集。到了機場開始,即將是自由身的一個多禮拜。雖然心裡有愧疚與掛心,但有機會找回當媽媽以前的社交時間和信心,以及不必整夜擔心寶寶夜醒能夠睡幾天的好覺(時差反而是小事),是很難得也值得珍惜的時光。

成為媽媽之前,和先生也能到處旅行也不時能與朋友見面,當時朋友大多也沒小孩。懷孕與寶寶一歲半前因為疫情大都在家裡,在台灣的朋友大多沒有孩子(尤其是大學電機女生同學),每次想約也因疫情起伏作罷。當媽媽後的日子似乎就活在一個泡泡裡,因為想給寶寶穩定感維持類似的作息,於是同樣的生活日復一日,一兩個月一次回娘家,幾個月一次三天兩夜出遊。這一次出差跳脫平時的框架,發現到一些默默想念的人事物,即使只有短短幾天,日子有些變換和刺激,原本有些黯淡的心靈也多了些活力。

在灣區念研究所,最愛的片段是和來自各國朋友相處的時光。我喜歡認識不同文化背景,各種故事分享,也讓自己質疑與省思自身的過程。這一趟出差是第一次與大部分同事見面,從南北美洲到歐洲大洋洲,雖然我每天共事的同事因疫情簽證無法參加,每一段對話、散步、騎共享腳踏車到 F1 賽車道,都是很棒的回憶。組上也有不少同事有小孩,大家有不同的方法與困擾,這幾天下來感覺到在台灣可能許多家長群組帶給我不必要的壓力和雜音,回去後也會試著減少這些多餘的焦慮感,堅定自己的原則偶爾參考群組即可。

有空的晚上我會與先生寶寶視訊,先生在客廳電視裝了一種臉書用的鏡頭,可以追蹤特定人物。這趟最不巧的是行前寶寶生病請假在家兩天,禮拜三回托嬰,但當天下午就收到公告托嬰因有孩子確診,停課到週末。因此先生整個禮拜只有一天能工作,其他只能請假趁寶寶睡覺工作一下。這一次先生真的很辛苦,無後援又有工作壓力的新手爸爸,等會要去買給他的禮物囉。這次回舊金山一天多舊地重遊,是我與先生的相遇地,第一份全職工作與很多的記憶。此篇寫在以前和先生常來的 Philz 咖啡店,雖然懷念但城市的髒亂與一些亂象與高昂物價也讓我知道不會想回來住,不過會期待有一天和先生帶女兒來訪呢。

附註:因為台灣沒有直飛加拿大目的地城市,單趟兩段飛機就要二十小時以上。我的去程整整花了 28 小時差點崩潰,因此回程選擇在轉機地舊金山待個一兩天,也剛好能小休息與找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