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一個月暑假

在疫情爆發兩年多後,終於鼓起勇氣帶 1Y3M 的寶寶搭了 15 小時多的飛機加上三小時的車程到位於美國東岸郊區的婆家。因為疫情和邊境政策仍在,我們沒有出遊,工作也繼續只有請幾天假調時差和七月國慶假日。平淡的郊區工作生活,因為寶寶和溫暖的婆家人,家裡總是充滿歡笑。

疫情

在與病毒共存一段時間但仍未停息的時候,尤其是在自費醫療昂貴的美國,能夠平安健康是第一重要。先生有幫全家人買一個月的短期健康保險,但如果用到還是得花一大筆錢。這一個月來在婆家附近出門的觀察,室外沒有人戴口罩,室內大概 10% 以下的口罩率。我們在墨西哥餐廳外食一次,購物幾次,公園和外帶數次;室外只有我單獨帶寶寶會戴口罩,室內我們和寶寶都戴。一些造訪的親友我們很難要求,畢竟當地人大多已染疫過也無罩生活很久(很多是今年omicron 出現後第二次的也不少),婆家地區地廣人稀的縣每週只有兩百多個案例,與當時的台灣比起來較緩和。

適應

雖然我們不時會跟寶寶一起與公婆視訊,但當在第一晚公婆來接機的那刻,寶寶嚇得大哭對這兩位爺爺奶奶豪無印象。隔天整天依然深怕公婆和小姑姑,連在餐椅上與大家共桌用餐也拼命撇頭遠離婆家人,有人靠近她就快快跑來找先生和我。婆婆覺得可能一開始太熱情,轉換策略在一旁陪伴、各做各的讓她慢慢習慣。在幾次與寶寶玩互給東西的遊戲,寶寶漸漸有敞開心房,再過一天就願意讓婆婆抱、陪玩,一週後就與婆婆親了。之後有親戚來訪,我們都會讓她自己從後門走出,訪客坐在另一邊,給她空間讓她慢慢走出舒適圈。我們對她的怕生有些疑惑,因為在台灣街上路人或鄰居跟她打招呼,她都沒有這樣驚嚇過。有可能是陌生環境,或是不同膚色面孔體態語言的人,對於寶寶來說像是整個世界都變了。

文化差異

雖然先前在美國住了快九年,育兒方面的體會倒是第一次。美國人多地廣,什麼樣的人都有,婆家這裡的家庭多是一般中產階級,家裡親戚的狀況也差異頗大,公婆算是親友圈難得感情好的家庭之一,離婚或單親在美國不少見。

清潔

這方面較主觀,每個人受到原生家庭影響各有不同感受。我的原生家庭可能受到職業影響很重清潔,而先生家(與不少其他美國朋友)對於「乾淨」和「髒」的分別都滿大而化之。像是家裡地板,台灣滿習慣室內會脫鞋,但婆家是視情況,穿到房間也無妨,我想到外頭地面各種髒污踩到床附近和寶寶會碰到的環境就起雞皮疙瘩。掉落的「乾淨」用品(像是毛巾)和食物(五秒鐘定律),也大多是直接撿起來食、用。好在寶寶已過一歲也會走路很少爬,否則好考驗我的膽量。

消毒

在美國很少看到消毒鍋,也很少家庭有熱水器。婆婆說自己在新生兒時期都是用煮沸的水消毒,但很多家庭應該是直接用洗碗機。

曬太陽

這裡的人真的好愛曬太陽也很少人在防曬,在台灣習慣穿好穿滿的我到現在還是看了不習慣。不過雖然陽光普照,美國可能因為緯度關係 UV 指數通常比台灣低許多。

學校供餐

剛好先生表姐五歲小孩要上幼兒園,每天都需要自備午餐。婆婆也說先生和小姑小時候上學的午餐都要自備是她的夢靨,一直到高中也是(可以選擇吃學校餐廳但菜色不一定對味)。現在學校和育兒的健康意識應該較高,聽到先生上學午餐都是帶一顆貝果和零食,真是覺得自己小學到國中的營養午餐好幸福,以前好喜歡學校午餐。

長輩幫忙帶

我們的上一代歷經嬰兒潮,與台灣類似生的比較多(但沒有因為重男輕女生得多),也多半有長輩幫忙。但到我們這一代雙薪家庭明顯地多,我不清楚數據但都市化對有後援的家庭也想必是減少的趨勢。先生的阿姨姨丈都已退休親自帶了兩位外甥幾年,而公婆都還在工作。婆婆所知長輩幫忙絕對不要求回報的,在台灣有些人還是會給紅包。

泳池體驗

有大片院子與泳池,算是郊區交通不便另一面的優點了。先生小時候開始家裡建了泳池,每年夏天開放冬天封起,看不到的是公公無數小時辛苦的維護。今年熱水器故障,公公花了很多晚上在維修,但我們回台前還是沒能修好,因此我們都是暖陽天氣下水慢慢習慣水溫。因為疫情加上家附近沒有寶寶游泳,這趟是寶寶第一次的泳池初體驗,愛洗澡的寶寶可能因腳踩不到底怕得崩潰大哭。聽說一歲前開始游泳會容易許多,不過寶寶在第三次下水之後也漸漸較適應身體浸在水裡的感覺。回台灣後,我還在想要自己帶寶寶去附近泳池泡水漂浮,還是辛苦點去遠一點的地方上游泳課。

無國界的愛

這一趟見了不少親友,雖然文化背景行業是多麼不同,感受到對寶寶的愛都是一樣的。這一趟疫情後的旅行,心情好滿也有好多人生和育兒的體悟,也想念台灣的方便性和家人。下一次回美國探親應該是明年了,長程飛機和車程都是身心考驗,也希望明年全世界都能恢復如同以往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