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讀書筆記—Indistractable

育嬰假後回職場一直到現在半年,都還是很常後悔事情沒有在預期時間做好,或是滑個手機超過「最晚可睡飽時間」(以寶寶最早可能醒來的時間來算)。因為工作性質很需要專心,除了睡飽外也要集中注意力,不為雜事煩心。和主管聊過時間管理的困境後,她建議我一些書,其中一本是 Nir Eyal 著作的 Indistractable。這本書寫得滿淺顯活潑,寫下一些深刻的點也順便複習。

作者(也是一位爸爸)在書裡提到自己和女兒互動的過往,時常人在心不在,以至於事後很後悔。這一點我自己滿有感,育嬰假的尾端明明更想珍惜和寶寶在家的時光,卻時常和她玩不久就開始滑手機看媽媽群組或ptt。工作的時候也有類似情況,有時明明專心可以一小時完成的事情,卻為了等某些回應或看到其他連結而延誤了下班時間。這本書提到要專心,有幾個流程:察覺內在分心的動機、安排時間給想做的事、駭止外部的誘因,以及用合約減少分心(但我個人比較不會用這章提到的一些做法)。

為什麼會分心?察覺內在分心的動機

有時候容易分心感覺是表面問題,其實可能有更深層的原因。而在找到源頭前,可能只會先想辦法解決分心的症狀,卻沒有面對到最底層的問題。像是我在月中加入幾個ptt的媽媽群組也開始追ptt媽寶版,雖然也有育兒的幫助,但在陪寶寶或工作時很容易去看新訊息。即使設定了螢幕時間督促自己,偶爾還是讓通訊軟體或是 ptt 成為分心的來源。在看了這章後,我慢慢地去抽絲剝繭這個分心的習慣,領悟到自己如此的追訊息是因為自己在育兒路覺得寂寞。能夠見到面的親友很少有小孩,少數有小孩的也是非常忙碌難約,疫情開始也避免了非必要的社交。以前會去 Women Who Code 的活動,遇過有共鳴的女生工程師朋友,但搬家後交通困難顧寶寶時間更難了。現在疫情較穩定後,會多找機會和朋友聚會,開始工作後也會多和團隊同事聯繫感情(遠端同事也是可以感情好的)。現在我還是會看媽媽群組和 ptt,但試著讓滑手機不再是一種強迫症。

安排時間給想做的事

書中最受用,也大受遠端多年同事推薦的方法,就是工作的開始先規劃一天的行事曆。規劃的時間點和詳細看個人偏好,核心理念是在規劃一天的時候,會確認排上最重要的幾件事,而且不僅是待辦清單,還得估算自己花費的時間。就算最後沒有完全達成,或是新增了其他待辦事項也沒關係。當設定一個目標時間讓自己盡量如期完成,沒辦法達成時可以回想原因——如果是因為太多分心,問題便很明顯。目前我試了幾個禮拜,雖然還是不夠有紀律養成每天規劃行事曆的習慣,排程的工作日子會比較心安,也較容易進入專心的狀態。

個人時間:留時間給有興趣的事

工作之外的時間,不知道有幾個平日晚上或放假空閒都懶到花了幾小時在滑手機,身心都不得以的資訊疲憊。如同工作安排行事曆的道理,如果刻意留時間給自己想做的事,手機刷新自然變成很不重要的事。作者稱之為”traction”,像是牽引力,將分心的事情用其他吸引自己的人事物取代。

駭止外部的誘因

書中提到幾個方法減少分心的誘因。像是開啟行動裝置的勿擾模式,將 LINE 群組關閉提醒,iOS 15 開始也有專注模式可以客製通知設定。很多手機 App 會用各種方式讓使用者給予推播的權限,以至於三不五時就接到各個 App 的推播,而通常這些通知的顯示只是讓人心浮起來成為分心的誘惑。回頭看看這些推播,真正重要急迫的有多少呢?現實上可能很多的通知只是商人打廣告,或是可以晚點再回的訊息。在工作的一天,也可以規劃一個特定時間或條件去回訊息和郵件,除非是特定工作性質,很多時候不需要時時刻刻即時回覆。

用合約減少分心

這一部分的作法我比較不會考慮,覺得有點極端。作者建議的概念有點像花大錢上健身房,或是反向請親友鼓勵,用一些場所或是個人合約強迫自己達到個人目標。這可能對一些個性有效,但我不太能想像自己撒錢去驅動自己,也不會為了沒有達標大大懲罰自己。這一方面我還沒有成功例子,像是滑手機晚睡的壞習慣,我已經請先生多次提醒但成效仍然不章。

總結

分心是人之常情,每個人都會傾向於輕鬆、讓自己短暫逃避不想做的事情。在認清分心是人性後,對自己不必太苛責,但也可以嘗試一些生活的改變與反思,去多了解分心的更深處是否有其他潛在的壓抑來源。我自己還在努力專心做好每一件事,在工作後寶寶送托後相處時間少了,和寶寶相處的時候更會記得全心全意,手機盡量遠離。不追求完美的同時,仍希望自己讓現代科技的資訊爆炸成為助力,而非在育兒路上或職場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