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餵旅程—新生兒後到一歲

我的父母的年代,聽說配方奶盛行,但媽媽說醫院其實推廣母乳,只是基於很短的產假考量她只有餵我與妹妹們母奶一個月(總比沒有好)。現在寶寶一歲了,從新生兒時期的血淚母奶歷程,雖然還是有辛苦的時候,很幸運地有嘗到倒吃甘蔗的感覺,寫下一些新生兒時期以後遇到的困難。目前仍然繼續親餵加上托嬰瓶餵,直到一歲轉為早晚親餵不再擠奶。計畫是讓寶寶自然離乳,尤其在疫情時期,即使沒有證明疫苗抗體可以藉由母奶給寶寶仍是有希望最美。

供需平衡

每個媽媽奶量體質不同,同齡餵奶頻率也不盡一樣。我個人奶量可能是平均多一些,容易塞奶,一直到約六個月才稍微供需平衡。也因為寶寶快三個月開始睡過夜比較少夜奶,早上清晨醒來幾乎都漲奶到石頭奶的感覺。在供需平衡前,早晨第一次餵奶前我都會先擠少少約 30mL 出來再餵,太漲寶寶也可能喝比較辛苦。要達到供需平衡,基本原則是盡量不擠奶(除非要追奶量),除非很漲很不舒服擠出來少少的,如果擠太多甚至排空身體就會收到訊號製造更多奶更容易漲。

厭奶

說實在,厭奶是我覺得親餵在心理上最大的挑戰。在寶寶過了新生兒階段,開始對世界好奇、視力變好,開始有一陣陣的厭奶期。尤其在育嬰假寶寶六個月前副食品還吃不多的時候,寶寶厭奶我會同時有擔心吃不飽和被拒絕的挫折感,甚至有幾次會哭需要時間恢復心情。如果嘗試各種親餵姿勢、減少分心的機會(小一點會用包巾遮視線)、休息一段時間再為仍然寶寶不領情,也只能接受寶寶已經喝不下或是不願意喝。快一歲時,仍然偶爾會有厭奶低落的時候,後來只能想寶寶總有一天會離乳會長大,好好把握每次親餵的親密時光。

長牙

很慶幸寶寶八個月才長下面兩顆牙,一直到一歲前幾天才長上排的兩顆牙。即使只有兩顆牙,有時最後咬下去還是痛地請寶寶不咬。可能我的語氣不夠嚴厲,或是長牙歡,寶寶還是不時會咬,目前沒有太誇張的痛,但上排牙齒長出來後咬起來痛感差很多😨。

感冒

寶寶感冒鼻塞或是流鼻水的時候,真的是親餵大魔王。平時熟悉的姿勢,寶寶可能鼻子會塞住或喝地滿臉鼻涕,喝喝停停很不順。要嘗試多種姿勢,找到寶寶比較舒服的位置。目前我感覺是坐姿會比較不阻礙呼吸。

經期

每個哺乳媽媽經期回復的時間不一樣,我個人是五個半月第一次像經期的出血,但量很少也只有三天左右。一直到十個月,寶寶可能送托後少了白天親餵,開始了真正的月經。這一次的量很嚇人,幾乎整週都是大量,兩三小時非得換一次,晚上後來用了42cm最長的夜用衛生棉,洗了多件寢具衣物,在一週後也少少出血幾天。之後月經在一個月後準時報到,量有恢復到產前類似的量,不再像上一次的多。奶量方面下降滿有感,整天很少有漲的感覺,寶寶送托時擠奶量也有少些。

外出

新生兒時期也因為疫情比較少外出,大一點有時回娘家、帶寶寶旅行,親餵真的很方便,只需要帶個包巾(或哺乳巾)配上一直在穿的哺乳內衣。百貨公司的哺乳室通常很舒適,疫情關係我通常也會挑比較少人的時段避開人潮。通常我覺得乾淨、有私人空間、擦手紙和水龍頭就很夠用。如果是寶寶不在身邊要擠奶,許多哺乳室也有插座,之前和先生去好市多就是帶了擠乳器(我用貝瑞克9s也有電池)在很寬敞的哺乳室擠奶。淡水出遊時,也帶寶寶去禮萊廣場設備俱全的哺乳室親餵,台灣在哺乳室這方面非常友善。

總結

WHO 的建議是可以餵母奶到兩歲或更久,在六個月後配上母奶外的食物。一開始還不太有信心可以餵到建議的最短時間六個月,轉眼也到一歲呢。親餵或是餵母奶是需要多方配合的(媽媽、寶寶、家人和工作的支持),沒有過多的壓力才能長久,即使需要斷奶轉配方寶寶也是會長大的,甚至六個月後配方奶寶寶統計上體重成長較母奶快。我相信不論餵多久,寶寶和媽媽都會有一份深遠的記憶,與媽媽的親密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