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回臺灣

我們搬回臺灣後,時常會有朋友語帶困惑地問:美國可以過得這麼舒服,為什麼搬回臺灣呢?在今年五月前臺灣疫情好的時候,我們會笑說因為預知疫情提前回台。的確,大部分在美國認識的台灣朋友都選擇留著安居樂業,我也懂得離開的原因。在美國的日子可以很安逸,但心裡會有個念頭繞著,難道一生就是如此嗎?也許工作買房育兒可以得到一種歸屬感,但心中終究如同國中讀過陳之藩寫的旅美小簡,像是失根的蘭花。

矽谷的金手銬

先生和我在舊金山認識,舊金山是個迷人的城市,我們有好多美好記憶,但也知道這不會是我們想久住的地方。除非是幸運從獨角獸公司或是特殊原因此生不必再工作,在灣區定居育兒需要穩定的雙薪,才有多點喘息空間。對於我們來說,如果能夠在比較小的經濟壓力下做同樣的工作,生活會快樂很多。在舊金山街上其實滿少看到小孩,許多公園是年輕人取向。開車的成本高,大眾運輸難依賴,時常還是叫了優步。舊金山特有的流浪漢問題,也使很美的市政府和市立圖書館一區成為毒癮者的聚集地,市政府前的公園草地坐下前要小心針頭,最好穿厚底鞋。懸殊的貧富差距,造成許多治安問題,我的車被砸過車窗小值物品被偷,貴重物品在任何公共場合不能離身。種族歧視即使在舊金山也是存在,和先生在公園我被遛狗的人問過我會不會說英文。

沒有完美的城市

因為先生不希望住在必需開車的地方(即使他在郊區長大),當時科技業仍然機會多在大城市,我們考慮了紐約、西雅圖和波特蘭。我們到這些城市旅行過,喜歡但也沒有熱愛,最後因為天氣(紐約下雪,西雅圖下雨), 波特蘭沒有直飛臺灣而作罷。過去幾年先生與我回台過年的經驗,覺得台灣在大眾運輸方便許多,也有我的家人,我們決定回臺灣休息一年,旅行與試一些想做的事情,殊不知找到遠端工作就開心地留下來,也打算和女兒在台北長大了。

回到臺灣

我的娘家在台中,而我們選擇住在台北。主要是我們比較喜歡台北的機能,不用開車也能輕鬆到各個地方,回娘家搭高鐵總共時間約兩小時。台北也較國際化,尤其在天母路上時常見到不同國家大人小孩的面孔,女兒未來上學可能也比較不會覺得突兀。

大眾運輸

搭過台北捷運後,在世界各地搭地鐵都很難有同樣的舒適和便利感。舊金山灣區的地鐵 Bart 和紐約地鐵的環境整潔和台灣捷運是對比,紐約除了較新的站都不會有洗手間(更何況哺集乳室),安全性在晚上也是個考量。臺灣地狹人稠的好處是方便,在台北搭公車捷運再加上 YouBike 幾乎四通八達。離開台北,到東部搭台鐵,台東可以四小時到;去西南部搭高鐵,高雄可以兩小時內到。真正需要車的時候,也有 iRent 和共享機車。

安全感

在舊金山,很常聽到物品遭竊、坐在咖啡店靠窗座用筆電被搶、車被砸車窗。並不是說在台灣完全沒有,但在臺灣各個咖啡店工作久了,時常看到人們離座留下筆電手機,自然心房也會漸漸卸下。腳踏車放在外頭用一般鐵鎖還沒被偷過,手機忘在店家一兩次也都有人告知或找得回來,在餐廳用餐不用怕手機包包放得太靠近別人被搶,走在街上路邊的車子還沒見過被砸破的車窗。這也許是民情吧,雖然已不像上一代爸爸鄉下不必鎖門的安全,與美國大城市相較下戒心少了許多。

食物

臺灣的食物有種魔力,越平凡越容易懷念。剛到美國,學校的學長姐就帶大家到華人超市(大華)買大同電鍋、水餃、五木拉麵、空心菜、蛋餅皮。住在加州的幾年,只要附近有臺灣餐廳或小吃店飲料店,都會迫不及待去嘗試。每一次回台灣,總會有一個美食清單,每天要認真吃不同的懷舊食物。也最期待回到娘家,爸爸熟悉的招牌菜餚,台中四維街春水堂早餐,以及第五市場的紫米飯糰和包子——到現在也是一樣的期待。想念加州的墨西哥捲餅也是有在賣(貴了些),在臺灣也很容易吃到新鮮的生魚片(在美國貴很多)以及各類異國餐廳。

育兒開銷

在灣區少數有小孩的朋友同事說,每個月的托育費最少要兩千美金,平均的托嬰費約三千。如果不是剛好家人住附近的後援,在房貸之外又是一筆大開銷。在美國,只有 K12 (小學到高中)是免費。在臺灣,至少台北的私托有兩萬二的上限,私立幼兒園通常也不會太離譜,還有政府的補助。一路從國小到大學都念公立學校的我,自然也計劃給孩子念家附近的公立學校(公幼當然也希望抽得到)。雖然傳統台灣教育偏填鴨式,以及過度的壓力和比較,但我希望自己能用家庭的影響力讓女兒有快樂的成長和學習環境。同時也期待台灣的教育近年除了雙語化,也更重視孩子的興趣、創意、獨立思考能力。

育兒友善設施

在紐約甘迺迪機場,找不到也問不到哺集乳室,換尿布只能在廁所。在台灣,百貨公司、大賣場、捷運站、醫院的哺集乳室我幾乎都用過(有些真的好高級媽媽會覺得受寵),退奶後也很容易找到尿布台,非常友善又乾淨(即使舊金山或紐約有我可能也不太敢用)。除此之外,假日在台灣有好多適合小小孩的地方,免費或付費的親子館、小家園、到處都是的公園、捷運或腳踏車可到的大型公園或共融式遊樂場,許多博物館對小小孩也很新鮮。

人情味

因為爸爸老家在白河鄉下,每次回去的時候,總會感到濃濃的人情味。雖然都市複雜冷漠了些,和先生帶女兒在路上也常會遇到路人打招呼。懷孕後期搭捷運時,雖大多還是站著或是選離峰時間找位子坐,也遇過幾次溫暖的讓座。去咖啡廳工作,也遇過店家特別照顧孕婦,特地幫我留意之後空出的大座位,給我較舒服的椅子,很是感動。

醫療便利

雖然在臺灣看醫生時常感到匆忙不超過五分鐘,全民健保的普及和診所醫院的便利性讓看病非常方便。在美國健保很看公司,福利好的公司會提供比較少自費的方案,但通常仍然複雜,也要找配合的醫療院所(HMO 較單純,但限定特定醫院看診)。在身體有狀況時會多猶豫,尤其處理不合理的醫療費用很傷神(先生和我都遇過)。在美國,時常看個牙醫或體檢都覺得醫師有如商人,想盡辦法賺錢,多位美國同事都有同樣感想。

快樂是有捨有得的選擇

在美國唸書時,曾有學長感傷的說,假設一年回台灣一次,這輩子見到家人的最大次數已經可以數得出來,每一次都在倒數。但我想,這都是一個有捨有得的選擇。感謝先生,三年多前先提了回台灣住住看的想法,進而定居育兒,也繼續愛臺灣(雖然中文學習在工作後停了)。回臺灣的我很快樂,疫情前幾乎每個月回娘家,遠端工作能夠嘗試各家咖啡店,假日帶女兒到公園散步。幸福,是一種感受,也是一個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