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離開臺灣
從小在外公外婆家長大,與媽媽的親戚較常見面。外公外婆有五個孩子,兩個男生都送到美國念書定居,三個女兒在臺灣。外婆是典型的重男輕女,聽媽媽說外公反而較照顧女兒。在我搬回臺灣前幾年外婆在外公離開隔幾年也去世了,有時候想想,外婆一心送兒子出國,反而最後都不在身邊;有時起爭執,外婆打越洋電話不回,我在旁邊看得很是心酸。自從當媽媽後,看到 ptt 上時常在講小孩學英文、出國的話題,我也時常在想女兒未來會想在哪裡。
當然外婆在很不一樣的時空長大,日治時代、二次大戰、直到臺灣政府的變遷,那個時代強調類似的傳統想法。但即使到了2021,讓孩子唸好英文盡量送出國唸書工作的觀念好像更強烈了。有多少家庭,為了孩子英文自己買教材教學、送補習班、送全美幼兒園,就是為了給孩子在國際化的社會下有更多的優勢和選擇。但為什麼很多人覺得要離開臺灣才是最佳解,在國外生活優於臺灣呢?在一個國家長大,目的是盡快離開這片土地,待越久越好,總覺得有些哀傷。
我是出國唸書受惠的小孩,在大學畢業申請上美國的碩博士研究所。在美國研究生的四年,的確帶給我的人生巨大的轉變,讓我找到自己熱愛的職業,有機會專精一份專業,找到一間國際化的公司能夠遠端工作。回想在美國的九年,帶給我最大的影響是在研究所與工作認識的每個人,以及在灣區從事軟體工作的創業精神。這些也是時勢造就的機會,剛好美國舊金山灣區在這段時間的科技繁榮。
小時候住在日據時代外公外婆的宿舍,生活品質並不好,老鼠蟑螂都是家常客。長大回想當時的環境,雖然老舊的鐵皮屋冬冷夏熱,一家四口睡一個房間大通鋪,小時的我還是有很快樂的童年。在鐵皮屋頂樓耐熱唸書,吹電風扇鍛鍊內心,學會吃苦耐勞,重要的是有愛的家人陪伴。在老舊的宿舍家裡,尤其是高中沈悶的學校生活,我已等不及離開這個擁擠的空間。但人總是失去才珍惜擁有,只有在外公外婆失去宿舍擁有權,打官司敗訴搬家後,才對舊家懷念。
離開臺灣,想必也是類似的感覺吧,人們總會追求生活品質更好的方向,尤其是給下一代比自己更好的心態。國外有地方沒有蚊蟲蟑螂,有大房子院子游泳池,山海就在後院,夏天不會汗如雨下颱風暴雨。但是,有捨有得,對於家鄉有感情的人,物質生活的代價只能自己衡量了。大多數我認識在美國的臺灣人,都選擇在當地買房生子,每年或是幾年回台灣。也是有選擇回台灣的朋友,不過通常是因為家族事業、家人、或是教職。
除了生活環境的不同,臺灣的確也有讓人難以回來的原因。都會區的高房價讓年輕人卻步,例如台北若有孩子要買到三房以上,房價大多與舊金山灣區更大的空間差不多(不過長久來看,税在臺灣非常划算)。雖說臺灣物價相對地低,房價卻相當高昂,除非家人已有房。軟體業的工作機會、待遇、職場環境、氣氛,目前也很難與國外科技都市相比。我認識的一些在美台灣朋友,有考慮回台灣,但因為工作文化好、待遇相差不大的公司不多而放棄。
在離開臺灣九年後,三年前我回來這熟悉的島嶼,這次有了先生陪伴,今年也多了一位小小家庭成員。我很慶幸能夠和愛的人們在台灣長大,我想在未來回饋這個地方,也希望能給予女兒一樣快樂的童年。雖然臺灣在國際上的處境艱難,我們會盡自己的小小心力給臺灣,將臺灣文化傳下去。
發表迴響